關于3月1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講述的六大行業發展狀況發表時間:2021-03-19 09:48作者:中國傳動網 3月1日,國新辦舉行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工信部多位負責人出席介紹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中國傳動網根據發布會實錄文字,為大家總結了以下概要內容,以供參考! 關于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 據工信部黨組書記、部長肖亞慶介紹,過去五年我國工業和信息化成績顯著: 一是我國工業增加值由23.5萬億元增加到31.3萬億元,連續11年成為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制造業的占比比重對世界制造業貢獻的比重接近30%; 二是“十三五”時期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平均增速達到了10.4%,高于規上工業增加值的平均增速4.9個百分點。在規上工業增加值中的占比也由“十三五”初期的11.8%提高到了15.1%; 三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增加值,也有明顯的提升,由約1.8萬億元增加到了3.8萬億元,占GDP比重由2.5%提升到3.7%。 展望未來,我國需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的戰略支撐;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打造未來發展的新優勢;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產業素質的整體提升;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以數字化變革催生和創造發展新動能;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持續增強新發展活力。 關于新能源汽車產業 據肖亞慶介紹,近年來工信部和國家有關部門聯合出臺了60多項支持政策和舉措,使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基礎材料、基礎零件、電機、電控、電池以及整車各方面都取得了實質性突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6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計推廣了超過550萬輛。在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量總體下降的情況下,我國一枝獨秀,增速達到了10.9%,而且趨勢還是繼續增加,成為新的亮點。 不過,我們還是要清醒看到,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還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新能源汽車從技術上、從品質上、從消費者的感受上還有不少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地解決?;诖?,下一步,我們需要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提高質量;第二,促進融合;第三,優化環境;最后,擴大開放。 關于芯片行業 據工信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田玉龍介紹,“十三五”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總體上非常驕人,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測算,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銷售收入達到8848億元,平均增長率達到20%,為同期全球產業增速的3倍。技術創新上也不斷取得突破,目前制造工藝、封裝技術、關鍵設備材料都有明顯大幅提升。企業實力穩定提高,在設計、制造、封測等產業鏈上也涌現出一批新的龍頭企業。 總的來看,芯片產業、集成電路產業,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發布了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全面優化完善高質量發展芯片和集成電路產業的有關環境政策。主要有幾項措施:一是加大企業減稅力度。二是在基礎方面進一步加強提升。 未來,芯片產業發展將持續面臨機遇和挑戰,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加強合作,共同打造芯片產業鏈,中國政府在國家層面上將給予大力扶持,共同營造一個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和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 關于數據隱私和保護 據肖亞慶介紹,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2020年在歷史上可能是保護得最好的一年。去年以來工信部對APP開展了專項整治,和其他部門一起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進行了專項整治,整治總體來講效果還是明顯的。隨著今年要求進一步提升,我們還要繼續延續這樣的整治,把大家反映的重點領域,按照最小可用的原則來處理個人信息使用問題。其中,在個人信息保護過程中,對這些拒不接受整治的APP要堅決下架。同時,作為監管方面,我們也要提高技術裝備能力,要能檢測出這些信息保護的漏洞,使群眾在這方面放心使用。 關于5G產業 據肖亞慶介紹,目前我國已建設超過71.8萬個5G基站,基本覆蓋全國所有的地級以上城市,5G投資超過幾千億,已實現獨立組網模式規模部署,充分發揮出了網絡切片等技術優勢。 同時用戶規模也快速攀升,現在的統計每天都在變化,5G終端連接數超過了2億,可能是世界第一。5G服務滿意度,從發展的同期看比4G水平要高,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較4G用戶高出約50%。單價這兩年也下降了46%,降到每GB4.4元。去年手機終端出貨量達到1.63億部,上市的新機型款式218種,量很大。 創新應用日益豐富,在消費領域,5G+超高清、5G+AR/VR等技術應用非常廣泛,像游戲娛樂、賽事直播、居住服務等領域都在探索和實踐。教育、醫療應用5G+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提供服務?!?/span>5G+工業互聯網”全國在建項目超過1100個。 下一步,我國還將在產業基礎上進一步夯實,深化融合應用,并不斷擴大開放合作。 關于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 據田玉龍介紹,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驅動力,建設先導區是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2019年,工信部批復創建了上海、深圳、濟南-青島三個先導示范區。主要目的在于體制機制創新、政策環境、數據共享等方面先行先試。后續又批了五個城市,北京、天津、杭州、廣州、成都。這些先導區加起來總共8個,覆蓋到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區。 先導區主要是一種探索性、創新性包括示范性工作,我們還要進一步加大力度,主要通過探索、創新和示范方面進一步推廣。一是創新機制激發活力;二是強化應用牽引,加快落地應用;三是堅持特色開發,因地制宜發展智能經濟。 |